養老投資
嘉實將養老金業務定位為長期戰略業務,深度涉足包括主權財富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職業年金、養老目標基金在內的三大養老業務 養老投資主頁 |
---|
數據中心是AI模型運營和硬件部署的核心場景,數據中心的綠色低碳將直接決定AI運營碳足跡和AI隱含碳的分攤效率。一方面,AI 模型的訓練和推理依賴數據中心電力,數據中心的碳排放(如電力碳強度)直接影響運營碳,另一方面,數據中心硬件的隱含碳需通過模型的生命周期分攤,若數據中心硬件壽命短隱含碳分攤不足,會推高單個AI模型的總碳足跡。數據中心是AI碳足跡的核心載體,其降碳不僅是環境要求,更是AI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我國數據中心行業用能90%以上為電能,而70%左右的電力供應仍依賴煤電,減碳空間巨大。從轉型路徑看,需從用電側、供電側與環境側三方面協同發力,構建全鏈條的低碳發展體系。
數據來源:《碳中和數據中心的概念特征與實現路徑》,嘉實基金
01
用電側:以能效提升為短期核心,突破單一指標局限
用電側的節能提效是數據中心低碳轉型的首要抓手,而降低電能利用效率(PUE)是短期內最直接的路徑。PUE是數據中心總能耗與IT設備能耗的比值,數值越接近1,能效越高。政策層面已明確對 PUE 的硬性約束:北京、上海、廣東等算力熱點地區此前出臺數據中心建設及升級改造要求,其中北京要求新建數據中心PUE準入值達到1.2,上海規定新建數據中心PUE不高于1.25。這一政策導向下,能效偏低的項目正逐步被淘汰,高能效數據中心在行業準入與運營成本上的優勢愈發顯著。
數據來源:嘉實基金
從運營成本看,數據中心生命周期中用電成本占總運營成本70%左右,能效差異直接影響利潤水平。2024年7月,國家將數據中心能效階梯電價政策寫入文件,北京、上海等地已明確對高 PUE 項目加價,進一步倒逼企業提升能效。例如,北京對項目PUE超過1.35的部分用電加價0.2元/千瓦時,上海對PUE超1.7的項目加價0.5元/千瓦時,能效優勢已轉化為明確的成本優勢。
表:各地針對數據中心能效階梯電價加價政策的影響
數據來源:天翼智庫、嘉實基金
不過,單純以PUE衡量能效已逐漸顯露出局限性。領先企業如Meta的數據中心PUE已降至1.08,此時能效提升需綜合考量能源種類、碳排放控制等多維度指標。因此,行業正推動構建包含碳利用效率(CUE)、可再生能源利用率(REF)、冷卻效率比(CER)等在內的全面評估體系,實現從 “單一能效” 到 “能碳協同” 的轉變。
02
供電側:清潔能源替代為長期核心,綠電消納成關鍵能力
相較于用電側的能效提升,供電側的清潔能源替代是實現深度減碳的根本路徑,且長期重要性將超越能效提升。當前,我國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政策已明確方向:《關于深入實施 “東數西算” 工程的意見》要求2025年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電占比超80%,鼓勵 021年及以后建成的項目2030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占比。
綠電消納的經濟性已得到實踐驗證。以內蒙古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為例,2023年其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47%,通過綠電交易與自建自用相結合,用電成本降至0.32元/千瓦時,較當地一般工商業電價低0.13元/千瓦時,若綠電占比提升至80%,單個超大型數據中心年節約電費約60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圖:2023年蒙西和林格爾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比例
數據來源:和林格爾綠色算力發展研究中心
從實踐模式看,綠電市場化交易與分布式光伏是當前主要方式。綠電市場化交易模式因其靈活性高,交易規則逐年完善,市場運行逐漸成熟成為互聯網科技企業消費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選擇之一,據綠色和平統計,25家互聯網和數據中心公司中有12家企業積極參與綠電市場化交易,其中三家企業披露以不同的模式探索多年期綠電交易,以保障企業長期穩定的綠色用能。分布式電站因建設難度較小,經濟性好等優勢同樣是互聯網科技企業消費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選擇,近九成的榜單企業已經在企業運營范圍內部署了分布式光伏項目,其中9家企業披露為分布式光伏項目配置儲能系統的進展,同步提升能源管理效率。此外,5家企業采購綠證,1家企業披露集中式電站規劃項目。
圖:互聯網企業和數據中心公司可再生能源消納模式進展統計
數據來源:綠色和平
03
環境側:依托選址與建筑節能協同,助力低碳轉型效果
環境側的優化通過選址與自然條件結合,降低能耗并提升綠電消納能力,與用電側、供電側形成協同效應。數據中心的高發熱特性對制冷能耗需求巨大,若選址于氣候寒冷或水源豐富地區,可充分利用自然冷能減少制冷能耗。另外,選址于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如西北風電、光伏基地),可就近消納綠電,減少輸電損耗,提升綠電利用效率。同時需要挖掘余熱利用潛力,在園區內規劃數據中心時,優先考慮數據中心周邊建筑的用熱需求,實現余熱的精準對接和高效分配。
數據中心的低碳轉型驅動力正從政策合規與社會責任,轉向中長期的降本增效與價值提升。下游客戶如互聯網、金融企業對綠色算力的需求日益明確,領先互聯網公司承諾 2030 年實現自身及供應鏈碳中和,倒逼數據中心提供低碳服務。與此同時,《綠色數據中心評價》國家標準的實施,為行業提供了標準化指引,綠色數據中心正從 “成本中心” 轉變為 “價值中心”。 數據中心的低碳轉型并非單一技術或政策的作用,而是用電側、供電側與環境側的系統協同。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需兼顧短期能效提升與長期綠電替代,依托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實現從 “高耗能” 到 “綠色化” 的跨越,為全球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風險提示: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疬^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基金投資需謹慎。投資需謹慎。本文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實基金”)或嘉實基金的相關部門、雇員不對任何人使用本文件內容的行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嘉實基金在本文件中轉載的第三方信息、報告或資料,轉載內容僅代表該第三方觀點,并不代表嘉實基金的立場,嘉實基金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隱含的聲明或保證。
嘉實基金與合作機構成功舉辦貴州地區可持續ESG專題調研行
AI浪潮下的數據中心綠色革命(二):數據中心低碳轉型路徑
2025-07-30 來源:嘉實基金
數據中心是AI模型運營和硬件部署的核心場景,數據中心的綠色低碳將直接決定AI運營碳足跡和AI隱含碳的分攤效率。一方面,AI 模型的訓練和推理依賴數據中心電力,數據中心的碳排放(如電力碳強度)直接影響運營碳,另一方面,數據中心硬件的隱含碳需通過模型的生命周期分攤,若數據中心硬件壽命短隱含碳分攤不足,會推高單個AI模型的總碳足跡。數據中心是AI碳足跡的核心載體,其降碳不僅是環境要求,更是AI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我國數據中心行業用能90%以上為電能,而70%左右的電力供應仍依賴煤電,減碳空間巨大。從轉型路徑看,需從用電側、供電側與環境側三方面協同發力,構建全鏈條的低碳發展體系。
數據來源:《碳中和數據中心的概念特征與實現路徑》,嘉實基金
01
用電側:以能效提升為短期核心,突破單一指標局限
用電側的節能提效是數據中心低碳轉型的首要抓手,而降低電能利用效率(PUE)是短期內最直接的路徑。PUE是數據中心總能耗與IT設備能耗的比值,數值越接近1,能效越高。政策層面已明確對 PUE 的硬性約束:北京、上海、廣東等算力熱點地區此前出臺數據中心建設及升級改造要求,其中北京要求新建數據中心PUE準入值達到1.2,上海規定新建數據中心PUE不高于1.25。這一政策導向下,能效偏低的項目正逐步被淘汰,高能效數據中心在行業準入與運營成本上的優勢愈發顯著。
數據來源:嘉實基金
從運營成本看,數據中心生命周期中用電成本占總運營成本70%左右,能效差異直接影響利潤水平。2024年7月,國家將數據中心能效階梯電價政策寫入文件,北京、上海等地已明確對高 PUE 項目加價,進一步倒逼企業提升能效。例如,北京對項目PUE超過1.35的部分用電加價0.2元/千瓦時,上海對PUE超1.7的項目加價0.5元/千瓦時,能效優勢已轉化為明確的成本優勢。
表:各地針對數據中心能效階梯電價加價政策的影響
數據來源:天翼智庫、嘉實基金
不過,單純以PUE衡量能效已逐漸顯露出局限性。領先企業如Meta的數據中心PUE已降至1.08,此時能效提升需綜合考量能源種類、碳排放控制等多維度指標。因此,行業正推動構建包含碳利用效率(CUE)、可再生能源利用率(REF)、冷卻效率比(CER)等在內的全面評估體系,實現從 “單一能效” 到 “能碳協同” 的轉變。
02
供電側:清潔能源替代為長期核心,綠電消納成關鍵能力
相較于用電側的能效提升,供電側的清潔能源替代是實現深度減碳的根本路徑,且長期重要性將超越能效提升。當前,我國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政策已明確方向:《關于深入實施 “東數西算” 工程的意見》要求2025年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電占比超80%,鼓勵 021年及以后建成的項目2030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占比。
綠電消納的經濟性已得到實踐驗證。以內蒙古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為例,2023年其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47%,通過綠電交易與自建自用相結合,用電成本降至0.32元/千瓦時,較當地一般工商業電價低0.13元/千瓦時,若綠電占比提升至80%,單個超大型數據中心年節約電費約60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圖:2023年蒙西和林格爾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比例
數據來源:和林格爾綠色算力發展研究中心
從實踐模式看,綠電市場化交易與分布式光伏是當前主要方式。綠電市場化交易模式因其靈活性高,交易規則逐年完善,市場運行逐漸成熟成為互聯網科技企業消費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選擇之一,據綠色和平統計,25家互聯網和數據中心公司中有12家企業積極參與綠電市場化交易,其中三家企業披露以不同的模式探索多年期綠電交易,以保障企業長期穩定的綠色用能。分布式電站因建設難度較小,經濟性好等優勢同樣是互聯網科技企業消費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選擇,近九成的榜單企業已經在企業運營范圍內部署了分布式光伏項目,其中9家企業披露為分布式光伏項目配置儲能系統的進展,同步提升能源管理效率。此外,5家企業采購綠證,1家企業披露集中式電站規劃項目。
圖:互聯網企業和數據中心公司可再生能源消納模式進展統計
數據來源:綠色和平
03
環境側:依托選址與建筑節能協同,助力低碳轉型效果
環境側的優化通過選址與自然條件結合,降低能耗并提升綠電消納能力,與用電側、供電側形成協同效應。數據中心的高發熱特性對制冷能耗需求巨大,若選址于氣候寒冷或水源豐富地區,可充分利用自然冷能減少制冷能耗。另外,選址于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如西北風電、光伏基地),可就近消納綠電,減少輸電損耗,提升綠電利用效率。同時需要挖掘余熱利用潛力,在園區內規劃數據中心時,優先考慮數據中心周邊建筑的用熱需求,實現余熱的精準對接和高效分配。
數據中心的低碳轉型驅動力正從政策合規與社會責任,轉向中長期的降本增效與價值提升。下游客戶如互聯網、金融企業對綠色算力的需求日益明確,領先互聯網公司承諾 2030 年實現自身及供應鏈碳中和,倒逼數據中心提供低碳服務。與此同時,《綠色數據中心評價》國家標準的實施,為行業提供了標準化指引,綠色數據中心正從 “成本中心” 轉變為 “價值中心”。 數據中心的低碳轉型并非單一技術或政策的作用,而是用電側、供電側與環境側的系統協同。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需兼顧短期能效提升與長期綠電替代,依托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實現從 “高耗能” 到 “綠色化” 的跨越,為全球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風險提示: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基金投資需謹慎。投資需謹慎。本文件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實基金”)或嘉實基金的相關部門、雇員不對任何人使用本文件內容的行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嘉實基金在本文件中轉載的第三方信息、報告或資料,轉載內容僅代表該第三方觀點,并不代表嘉實基金的立場,嘉實基金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隱含的聲明或保證。